@台湾青年 我想推荐一部剧给你
最近,大陆有一部剧《觉醒年代》热播,不仅中年大叔们追得兴趣盎然,大学里的男生女生也在社交网站上热烈讨论。我的老同事看了纷纷感叹当年上文学史课没有这部剧,否则考试分数一定能高一些,对新文化运动也能理解深刻几许。
☞《觉醒年代》讲述的是上世纪初一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国知识分子,以唤醒民众寻求救国图存之路为己任不畏艰难上下求索的故事,时间轴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创立中国共产党。
《觉醒年代》中的两位先生,岛内的年轻人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台北就有他们的纪念物留存:一位是胡适先生,另一位则是傅斯年先生。
在台北“中研院”的花园里 ,胡适的塑像和故居依旧在,旁边还有一个博物馆,馆藏大量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等文物;而在台大,有傅园和傅钟,为纪念台大第四任校长傅斯年而建。
傅钟在安放时,敲了55响,以此向55岁时为台大鞠躬尽瘁的傅校长致敬。傅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人工敲钟近五十年,2000年1月,人工敲钟传统改为电脑控制,同时钟声也定为21响,源自傅斯年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其余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 傅钟
↓ 傅斯年
在《觉醒年代》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而傅斯年则是北大学生,五四运动时,热血的青年学生选他作学生游行队伍的召集人和总指挥。剧中戏份儿不算少,只是饰演的演员较傅斯年本人略胖了点,面部轮廓也不及傅斯年本人分明,少了几分个性。
再说胡适,从美国留学归来,由陈独秀介绍到北大当教授,彼时陈独秀是北大文科学长。胡适与陈独秀友谊真挚深厚,与封建保守派论战时,他们是同一阵线的战友;后来陈独秀入狱胡适探监;陈独秀出狱,胡适献诗一首还朗诵得泪流满面。胡适与陈独秀的友谊,许多人是看过《觉醒年代》才知晓。
陈独秀入狱胡适探监
在《觉醒年代》里,文化精英们生活细节的铺陈也十分生动:留美归来的胡博士除了写白话诗,还常常与女文青探讨白话诗,探讨完后必定以拥抱来道别;而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妻江冬秀后,胡适遵守江冬秀为之制定的纪律倒是相当自觉。诸如几点钟之前必须回家等等,陈独秀、李大钊均知晓,故从不在胡夫人规定的时间内去打扰他。
剧中经常有吃火锅的镜头,剧中人物多半吃的是老北京的涮羊肉,但总让人不禁想起徽菜里著名的“胡适一品锅〞,剧中也有所表现。于是,看完《觉醒年代》,我顺便考证了一下“胡适一品锅”。
胡适一品锅原名“胡氏一品锅”,是安徽绩溪传统名菜,传说源于乾隆皇帝某次下江南微服至安徽绩溪上川,吃了农妇胡氏所烧的一锅菜,觉得非常美味,于是为之命名“一品锅”。胡适曾用“一品锅”招待他的老师美国人杜威。而另一位文人,绩溪的女婿梁实秋先生则对“一品锅”的食材作了详细记述。后来胡适在美国,也经常以家乡的“一品锅”招待外国友人 。也不知从何时起,“胡氏一品锅”就成了“胡适一品锅”。
胡适→
扮演者/朱刚日尧
《觉醒年代》开拍前,胡适的扮演者朱刚日尧曾到我的老同事家探寻有关胡适的资料,老同事把驻点台湾背回来的上个世纪的画报给他看,他欣喜万分,与老同事好一阵探讨。朱刚日尧曾与我们共事,是原央广的记者和主持人,那时的朱刚日尧意气风发,工作认真上进。如今他饰演的胡适,圆融与执着的分寸拿捏得刚刚好。看画报讨论后,我在某英语培训机构听课曾偶遇朱刚日尧,现在看剧中胡适大段的英文演讲,想来也是为剧中人物所做的精心准备。
最后还要说一说《觉醒年代》中许多岛内朋友们不知道的用心之处,院子里的枣树是从山东寻来移栽的,那是鲁迅先生的枣树:“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海河岸边,灰白的天空,赭褐色的土地,清洌的海河水,马车在河堤上行驶犹如在天边奔跑,看不见路……油画一样的色彩与构图,苍凉厚重;陈独秀家门前的胡同里满是泥泞的路、1:1比例搭建的北大红楼、走过的骆驼商队、行进的后独轮车与双轮车、北洋军阀士兵的马蹄等等每一处场景每一件道具都还原了历史真实的风貌,耐人回味。
“胡适一品锅”
“胡适一品锅”做法:在炉火上坐一口铁锅,然后把各式各样的食材,如猪肉、鸡肉、火腿、豆腐、笋干、干角豆、蛋饺等,按照上荤下素的排序整齐地码放在铁锅里,并用细火慢慢煨炖。
主编/伯皓
作者/伊乐
编辑/鹤溪
往期回顾